所在位置:佳釀網 > 酒類營銷 >

    經銷商生意越來越難做 出路在哪里?

    2016-02-24 14:28  中國酒業(yè)新聞  佳釀網  字號:【】【】【】  參與評論  閱讀:

    這幾年,是私營經銷商日子最不好過的幾年,也是面臨問題最多的幾年,越來越多的經銷商感嘆說這生意越來越難做,錢賺的越來越累,同時,這伸過來掏錢的手也越來越多了,各種明目都有,白的黑的都有,給少了還不行。甚至,有些經銷商以前賺的錢,現在反而開始一點點往外賠,在有些行業(yè),有些經銷商已經熬不到今年年底了。國家工商總局的統(tǒng)計數據,在1999年,國內的個體經營戶有3150萬家,而到了2007年,這個數字就變成了2180萬家。而這其中,私營經銷商也屬于這個個體經營戶的范疇,換而言之,當前私營經銷商的總體數量,是一直在減少的。另外,作為私營經銷商,在未來的三五年,還將遇到或是面臨哪些問題或是危呢?

    筆者自身作為一位經銷商,對這方面的問題一直保持關注,也為此做了一些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在此一一撰出。

    1 物流業(yè)的取代

    關于物流業(yè)取代的說法,在很早以前就有了。

    畢竟,經銷商的銷售工作,在某種意義來說,就是一種物流的工作,只不過增加結算和市場維護服務的功能。

    不過,現在已經有物流商開始把延伸到這一塊了,現在,越來越多的物流商在商品配送的基礎上,已經開始涉及代生產企業(yè)直接進行貨款結算,終端陳列服務,甚至市場信息收集的等等復合功能,在國內某些行業(yè)和某些區(qū)域,物流業(yè)已經顯現出他的攻擊力所在。

    在華東地區(qū),目前已經出現了數家新型物流公司,這種物流公司自己有車隊,可以到廠家上門取貨,在滬杭,滬寧范圍內,實現對點配送,且可以進行貨款代收,和終端陳列維護等系列服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類物流公司所做的工作比傳統(tǒng)經銷商所做的工作更加的到位。

    同時,也更加有效率。

    這也導致了華東地區(qū)有些廠家已經開始在滬寧線和滬杭線開始取消傳統(tǒng)經銷商,而把市場經營和配送權交由這類物流公司。

    在湖南湖北的母嬰用品行業(yè),快遞(物流)公司的出現,使得半數以上的母嬰用品經銷商陷入困境,這類快遞公司在兩湖地區(qū)可以實現對一個縣級市的商品快遞服務,也就是說,哪怕是一個縣級市的小門店,都可以通過網絡/電話訂貨,然后廠家通過快遞公司發(fā)貨,那怕只是一打奶嘴,也可以直接向廠家訂貨,既然如此,還需要什么經銷商呢?

    現在,物流業(yè)的全國連網程度越來越高,配送費用越來越低,服務功能越來越多,生產企業(yè)直接與物流商合作,把產品直接送到零售商手中,甚至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省缺中間環(huán)節(jié),也就是省缺了經銷商的存在價值。

    2 外資經銷商的介入

    中國的私營經銷商之所以能夠蓬勃發(fā)展起來,很大程度還得感謝國家的改革開放政策中對外資的某些限制性條款,因為,在八十年代初期的對方開放政策中,雖然是鼓勵國外企業(yè)來華投資辦廠。

    但是,這只是局限于生產領域,對商品流通和零售領域,則是不允許外資進入的,在八十年代初期,日本及美國分別有經銷商組織來華,就本國的經銷商企業(yè)進入中國市場與政府部門協(xié)商,但均未獲通過。

    其實,老外在中國市場,最想做的就是經銷商,在很早以前,老外在華的主要生意就是開洋行,洋行是什么?

    洋行就是貿易商,就是經銷商,老外做生意,看重兩頭,上游的研發(fā)和資本運作,下游的流通及零售,而對中間的生產卻不是那么看重。

    畢竟,生產的可取代性很強,也沒多大的壁壘障礙,所以許多著名的外資企業(yè),自己并沒有生產工廠,企業(yè)的主要精力放在研發(fā)、品牌、市場推廣、渠道建設等工作上,相關的生產環(huán)節(jié)都是發(fā)包出去的。

    由于國家政策的限制,老外們在華不能直接做經銷商,那么,直接的不行,間接的總可以吧。

    于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開始,國內出現了大量的中外合資企業(yè),外方輸出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雄厚的資金,以及國際品牌背景,這些老外們最終想要的,其實不是中方的品牌,也不是中方的廠房設備,更不是中方的人員,而是中方手里的渠道資源,無數了現實,已經充分向我們說明了中外合資,我們得到了什么,老外們得到了什么。

    當然,這是以前,政策不允許外資直接進入我國的商品流通行業(yè),所以,老外們才借船出海,曲線救國,可現在,我們簽署了WTO,按照WTO的約定,我國要在2007年一月一日向外資開放流通及零售領域。

    也就是說,老外們可以正大光明的進入我國的流通領域,可以名正言順的做經銷商了。

    那么,外資將會如何進入中國的經銷行業(yè)呢,難道也會像當前這些經銷商一樣,也來開設一家又一家的商貿公司嗎?

    難道他們不知道中國市場的復雜性?難道不知道流通領域這潭水有多深嗎?

    筆者在2005年起就開始接觸外資經銷商,幾年的接觸和摸索下來才發(fā)現,人家外資做經銷商的方式方法與我們所想象的壓根就不一樣,人家是以資本的方式在運作,而這個資本運作,恰是我們中國商人最為短缺的商業(yè)技能和經驗。

    這里,筆者給大家介紹一下,這老外會怎么做經銷商,出于合作保密條款的一些限制,筆者不方便的說出具體在哪個行業(yè),那個區(qū)域,就以江蘇市場的小包裝食用油行業(yè)為例。

    首先說明一點,外資經銷商進入我國的流通領域,是有明確的行業(yè)及區(qū)域劃分的,在行業(yè)方面,外資經銷商只會做國際化商品。

    所謂的國際化商品,就是國際通行的商品,或是原來從國外流傳入我國的商品,例如啤酒、巧克力、小包裝食用油、小包裝牛奶、家居清潔用品等等,而我國的傳統(tǒng)商品,外資經銷商一般不會涉足,例如白酒、地方特色食品、傳統(tǒng)調味品等等。大家留意一下就會發(fā)現,外資已染指了我國大多數的啤酒企業(yè),但絕少有外資進入我國的白酒行業(yè)。

    在區(qū)域方面,當前的傳統(tǒng)經銷商一般是城市市場,以地級市或是縣級市為單位,覆蓋范圍能擴展到幾個地級市的,已經算是大經銷商了。

    當然了,這與生產廠家這幾年所進行的通路扁平化策略有關,F在,大型生產廠家已經絕少有省級總經銷商了,只有小型生產廠家才給經銷商放省級總經銷權。

    而外資的經營模式則是以省級為起步單位,目標是數個并聯(lián)在一起的省級市場,例如江浙滬皖地區(qū),桂粵閩地區(qū),翼魯豫地區(qū)等等。

    而外資經銷商也不是一個獨立體,而是由投資商、運營商、擔保公司、本土市場調查公司、本土公關公司等一些組織機構合作運作的。具體的操作手法其實也不復雜,在選定行業(yè)及區(qū)域后,首先由本土市場調查公司出面,將某個城市某個行業(yè)的經銷商狀況調查清楚,在某市某行業(yè)一共有多少位經銷商、每家的經營狀況、渠道特性、業(yè)績、軟硬件資源現狀等等,然后再由公關公司出面,一家家接觸溝通,溝通主題就一句話:想不想做中外合資?

    經銷商當前最缺的就是資金和管理技術,而若是進行中外合資,這兩塊問題都可以馬上得到解決。

    一旦有經銷商動心,運營公司緊接著再出現,就合作的具體問題進行商洽,本地經銷商愿意合作之后,外資會將合作經銷商的資產狀況進行核算,然后再以現金形式入股。

    一般來說,外資不會控股,而只是會以現金購買40%以下的股份,繼續(xù)讓原來的老板出面當老板,生意繼續(xù)做,老外并不出面,只是在后面進行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支持,幫助該經銷商打擊當地的同行,甚至不惜會采取惡性放賬(故意對下游客戶增設賬期)的形式,攻擊當地的同行,一般會在短短數月,成為該行業(yè)在當地最大的經銷商,將競爭對手的數量控制在寥寥無幾的水平(但不會清掃一空)。

    與此同時,在全省的各個市場,同步都在如此操作,也就是說在短短數月之后,該省的某個特定行業(yè)中,各個城市的經銷商都已經是這家外資經銷商的股東,外資經銷商將所掌握全省的經銷商資源進行整合之后,再來找上游的廠家逐一談判,要求更高的銷售返金和結算條件,不然的話,外資經銷商可以在一個省甚至是數個省的范圍內,全部中斷與這個廠家的合作。

    畢竟,這個省各城市最大的經銷商,都是這家外資經銷商公司的股東,中斷與某一兩個廠家的合作,還是件比較輕松的事情。

    當然了,若是某個城市的合作經銷商不愿意被外資經銷商當槍使,要退出,也完全可以,外資經銷商會迅速把當地還沒死掉的某個本行業(yè)經銷商再扶植起來,成為當地最大的行業(yè)經銷商,掉頭把原來的合作伙伴殺個人仰馬翻,畢竟,資本所帶來的力量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品牌力量所能抗衡的。

    關鍵詞:經銷商 市場 銷售  來源:白酒營銷策劃  佚名
    商業(yè)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尔康县| 策勒县| 德兴市| 西盟| 甘洛县| 静安区| 辉县市| 山阳县| 伊通| 永昌县| 孟连| 德阳市| 林甸县| 巴中市| 东台市| 德庆县| 顺义区| 鄂尔多斯市| 绿春县| 南开区| 长治县| 宝丰县| 无棣县| 丹江口市| 凉城县| 海淀区| 蓬溪县| 永安市| 太白县| 宜兰市| 吉安县| 平武县| 庆城县| 洛阳市| 恩施市| 扶余县| 敦化市| 行唐县| 泸定县| 永嘉县| 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