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釀網 > 酒業評論 >

    中國的精釀還是“精”釀嗎?

    2016-06-06 09:53  中國酒業新聞  佳釀網  字號:【】【】【】  參與評論  閱讀:

    北京的精釀啤酒酒吧可以說在近幾年異常火爆,年輕消費者因為對于這樣的小眾化、個性化的“向往”,使得牛啤堂、大躍啤酒這樣的酒吧成為了自釀愛好者消費的理想圣地。

     

    2014 年的時候曾經親自去了一次牛啤堂感受,暖色系的燈光這整個精釀啤酒吧顯得格外讓人覺得放松,再加上一整面墻的精釀啤酒使得精釀的逼格一下得到了提升。在這里消費不僅僅是單純的精釀啤酒消費,更在于環境的消費。就像是星巴克一樣,消費者在店里消費的不僅僅是那一杯咖啡而已,消費的還有安安靜靜的上網裝逼環境。除此之外,經過老板的介紹,牛啤堂還開設了專門教消費者釀造精釀啤酒的課堂。這樣一體式的服務,對于初次接觸到精釀啤酒的年輕消費者來說,“嘗鮮兒”無疑是具有誘惑力的。

    如果用雨后春筍來形容當今中國市場的精釀來說,有些夸張,畢竟對于慢工出細活的精釀來說還是要經過時間這把刻刀慢雕細琢出來的。

    作為中國市場而言,市場條件完全是具備的。對于精釀啤酒的追捧,不僅僅在口味上帶給消費者不同的感受,更在現代消費理念上迎合了消費者觀念。隨著新生代 80、90后消費者的迅速成長,對于個性化的需求越來越崇尚,精釀啤酒的個性化就成為了一個剝奪他們眼球的點。而對于60、70后,隨著時間的沉淀,對于啤酒檔次也逐漸提升,更加小眾化、高逼格化的啤酒也正迎合了他們的消費觀念。就這樣精釀這個“春筍”隨著春天的來臨也登上了中國消費者的餐桌。

    但對于龐大的市場需求而言,很多中國企業急于求成,想要趕上這趟開往夏天的列車,卻忽略了“精”也包括生產規模的精細化。追根溯源,精釀這個“洋孩子”根據美國釀酒協會的定義,需要滿足幾個條件:年產量不能超過600萬桶(約70.2噸);非精釀釀造者或公司機構的占比不能超過25%;大部分啤酒的風味都必須從傳統或者創新的原料與發酵工藝中獲得。從這幾條定義上,這個“洋孩子”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生產規模上,都有了一個模糊的概念。

    精釀啤酒在國外由于是類似于自家釀造的規模,可以按照自己的口味進行不同的釀造配比,技術當然是更隨性。而作為在街邊我們可以看見的精釀酒吧而言也是小規模的,無論你是從技術還是從規模上面來說,都以“小”而“精”取勝。

    但是當精釀啤酒“留洋”傳入中國的時候,因為本沒有明確的定義,再加上中國大陸對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監管缺少力度,從而任由精釀啤酒在中國呈現出“瘋草式”地發展。

    隨著精釀浪潮的來臨,一時間精釀酒吧遍地叢生,眾多工業啤酒也逐漸引進精釀技術,并不斷提出新的精釀概念。無論是重慶啤酒將引入精釀國際品牌,還是青島經典 1903和雪花啤酒精釀原汁麥啤酒以及珠江啤酒宣布針對高端市場推出全新雪堡·精釀系列,包括原漿啤酒、黑啤酒、紅啤酒的面世,更像是在對消費者說:”我們也有精釀,來消費我們的精釀吧!”這樣一來,精釀的靈魂不再是“享受”,而變成了“消費”。就這樣精釀隨著被搬上了流水線,宣告所謂的“大精釀時代”也隨之來臨。

    對于這個洋孩子我們還是充滿了各種疑問。“大精釀時代”其中的“大”更愿意理解為“雜”。那么還算是“精”釀嗎?

    當工業啤酒跨界精釀啤酒的時候,我們很難想象,工業啤酒將大規模生產植入到精釀啤酒的“小身子”會產生怎樣出乎意料的反應。精釀不再精規模,而是大批量生產線將產品送到消費者的餐桌上面,這如何做到精呢?

    舉個例子說說吧,在酒行業中不乏小眾酒產品引進中國之后大批量上產之后“夭折”的例子。比如說過去一時風生水起的預調酒,從國外引進中國,本是以供小資人群生活消遣的產品,引進中國后受到了年輕消費者在某一數段內的蜂擁追捧。如今再看預調酒市場,真是“一場游戲一場夢”。

    作為中國的市場大環境來說,沒消費理念的不同,以及對于衡量精釀的標準也不盡相同,如此看來,精釀在中國的消費市場可能呈現“暴風式”的襲擊,來得快去的也快。所以對于中國消費者而言,喝到的工業啤酒生產線釀造出的精釀啤酒往往與國外的不能同日而語。

      關鍵詞:精釀啤酒 國內市場  來源:中國酒業雜志  佚名
      商業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乡县| 台江县| 丰宁| 四会市| 宝清县| 湘潭市| 南丹县| 巴彦淖尔市| 渝北区| 凤冈县| 余江县| 灯塔市| 西宁市| 乐平市| 宜兰市| 乐平市| 台南县| 蒙城县| 海南省| 久治县| 元谋县| 巴青县| 阿坝县| 洪湖市| 荆门市| 原平市| 前郭尔| 潜江市| 北安市| 鄂托克前旗| 东城区| 资源县| 肇源县| 漳平市| 苍溪县| 喜德县| 元朗区| 凤凰县| 临夏县| 湖南省| 磐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