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區域白酒老大金徽酒因涉嫌業績造假走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5月12日,對于金徽酒而言絕對是黑色星期五,早晨開盤不到半個小時,股價應聲直接跌停。雖然金徽酒快速發聲明澄清,但是外界的質疑聲依然不絕于耳。經過十幾天的發酵,雙方各執一詞給金徽酒業績的真實與否蒙上了一層不確定性。
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金徽酒造假背后映射著白酒行業的某種潛規則。國內酒企大部分采用“先款后貨”的形式,但先款后貨在廠商交易中是存在變動性的。很多酒企為了在某個時間段做出漂亮的業績報表,會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式利用經銷商實現營收目標。比如,利用返利、支持政策等誘導經銷商集中大額打款;利用廠家對核心產品的主導權,強制經銷商打款;利用保證金制度,酒類大商在酒廠幾乎都有保證金,如果經銷商不聽話,保證金就會被扣除。這些被稱為特殊的經銷商制度,這是行業內公開的規則。
依筆者看來,對于國內白酒企業的質疑之聲從未停歇,這是公眾對于企業缺乏信任的表現。無論是在白酒輝煌時期還是現在的行業深度調整期,企業關注經濟效益的同時要時刻謹記品牌價值,因為每次質疑背后都是對品牌價值的一次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