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佳釀網 > 酒文化 > 酒生活 >

    古代酒禮習俗及酒筳佐飲方式

    2017-02-17 08:47  中國酒業新聞  佳釀網  字號:【】【】【】  參與評論  閱讀:

    我國古代多以儒家的學說為治國安邦的正統思想,酒禮習俗自然也多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因此古代酒筳最講究酒德與酒禮。

    酒筵即酒宴,也稱“酒席”、“酒會”等。“筵席”一詞是酒筵的古稱。而“宴會”(也寫作“燕會”、“ 䜩會”、“ 醼會”)一詞古今通用。古時,凡舉辦酒筵,皆需以酒助興,正所謂“無酒不成席”。《詩經·小雅·賓之初筵》中寫道:“賓之初筵,左右秩秩”,“酒既和旨,飲酒孔偕”。

    古人宴飲,雖以酒為中心,但仍需菜肴、果品、點心、粥飯等用來佐酒。文人雅士尤好以蟹佐飲(詳見《畢茂世以蟹佐酒》篇)。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在《蜀都賦》中這種描繪酒筵的習俗和情景:“若其舊俗,終冬始春,吉日良食,置酒高堂,以御嘉賓。金罍中坐,肴槅四陳,觴以清醥(清酒),鮮以紫鱗。”可見,這種舊俗就是宴飲時將盛酒器“罍”置于桌面之中,四周陳放饌肴、果品等。入宴者在舉觴豪飲之時,也品嘗各種佐酒之物。

    古人在酒筵上佐飲的方式很多,常見的有如下幾種:以樂曲佐飲侑食,始于周朝。《詩經·唐風·山有樞》中有“子有酒食,何不鼓瑟”的詩句。《周禮·天官·膳夫》中有“以樂侑食”的記載。當時,大典大宴用“大雅”樂,一般宴會用“小雅”樂。“小雅”樂不但宮廷用,一般貴族也可用。這種以樂佐飲的風氣魏晉時相當普遍;所奏的樂曲大抵是古樂與俗樂并行。“自隋時,以龜茲樂入于燕(宴)曲,致使古音埋沒,番樂橫行。”(清人昭梿《嘯亭雜錄》卷八)入唐以后,少數民族樂曲更贏得漢族統治者的青睞,“胡樂”越發流行。

    以舞佐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紂王命“男女裸相逐”,以求“醉樂”,可視為此舉的始作俑者。按周禮規定,天子宴飲時,用“八佾”舞(“佾”即舞列;“八佾”指縱橫都是八人,共六十四人),諸侯用“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為“兩佾”。漢代的宮廷宴會上,不但有正統的“雅舞”,還有來自民間的“雜舞”,而且配有樂曲。至唐,以舞佐飲之風更盛。趙飛燕、楊玉環等古代舞蹈家皆以舞成名,深受帝王寵幸。

    以雜劇佐飲,起于宋朝。宋制:每春、秋、圣節三大宴,“各進雜劇隊舞及雜劇”(《宋史·樂志》)。

    除了宴席之上的酒禮與酒德這些繁瑣的禮節需要遵守,古代的酒筳之上佐飲方式也十分豐富,音樂、歌舞、詩詞、游戲等多有涉及。

      關鍵詞:酒文化 酒俗  來源:中國酒志網  佚名
      (責任編輯:程亞利)
    • 上一篇:葡萄酒經過橡木桶=好酒?
    • 下一篇:打破密咒 還原“勾兌”的真實面目
    • 商業信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票市| 登封市| 太湖县| 绥德县| 禹城市| 永泰县| 泰安市| 绍兴县| 容城县| 葫芦岛市| 冀州市| 安乡县| 吉木萨尔县| 阿图什市| 台江县| 克什克腾旗| 高碑店市| 蒙城县| 武义县| 湟中县| 金堂县| 田阳县| 宜君县| 长沙县| 敖汉旗| 南部县| 九江县| 天全县| 兴业县| 时尚| 福泉市| 哈密市| 灌云县| 遵义市| 普宁市| 黔西县| 中牟县| 黄浦区| 宜兰市| 湖南省| 苗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