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夯實產業基礎
一個產業的培育絕對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幾代人的傳承和不懈努力才能培育成熟。煙臺、寧夏和柳河等地區的葡萄酒產業發展都是靠長期堅持才走到今天的。通化如果把葡萄酒作為百年立市產業來培育,一定要加強基礎工作,尤其是夯實產業技術基礎。通化葡萄酒有了80年的產業歷史,要創新發展,離不開技術進步,尤其是突破產區重大技術問題,需要產區的公共技術平臺和公共財政的支撐。沒有公共平臺,只是靠企業的力量,靠隨機地請一些專家或科研機構指導,是遠遠不夠的。有了公共平臺以后,還要從上到下健全技術推廣體系,以保證從葡萄種植到葡萄酒釀造全過程的技術支撐。
產區強化技術基礎,重點要突破一些重大技術問題。首先要特別關注產區風土條件的研究。而且要延伸到每個小產區。只有風土條件研究透徹,搞好產區區劃,才能為產業的持續發展打好基礎。其次要長期關注品種選育。這是打基礎利長遠的工程,既需要奉獻精神和民族情懷,又需要大批人才和資金投入,需要集聚資源聯手推動,真正把品種的選育、苗木的繁育等基礎工作抓緊抓牢。
再一個就是栽培管理模式。之前東北地區的山葡萄栽培管理沒有一個標準模式。經過六年的努力,專家團隊在鴨江谷酒莊做了系統的風土研究、品種選擇、栽培模式乃至釀造工藝研究,打造出了一個示范性的酒莊。有了前期技術研究,有了示范基地,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把這些先進的、成熟的技術成果盡快推廣,否則的話,那只是做出了一個“盆景”,價值就小多了。
當然與技術研究相關的,還有配套的管理模式,F在我們這兒的葡萄園不是公司加農戶,而直接是由千家萬戶的農戶來獨立種植釀酒葡萄,盡管有一些訂單種植,但是數量還是很少。要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問題,必須在組織方式上、管理模式上有個突破性的改變。過去企業往往從租地開始,建園種葡萄。目前有很多成熟的葡萄園,品種也不錯,只是農民一家一戶直面自然和市場風險,基地難以穩定,更難以改造提升。產區政府應鼓勵、引導、扶助大企業去承包流轉農民一家一戶的小園子,按照標準化改造和管控,提高產品質量。推廣先進技術,一定要改變葡萄園的經營管理模式才行。
四、政府要有更大的作為
葡萄酒這個產業無論在哪個國度、哪個體制下都是政府主導的一個產業,不能只靠市場一只手。當時我在蓬萊發展葡萄酒產業時總結了幾句話:第一,以政府為主導,靠政治家;第二,以技術為支撐,靠科學家;第三,以企業為主體,靠企業家;第四,擴大葡萄酒文化傳播,靠文化藝術家;第五,產業快速發展,靠金融家;第六,與農民利益共享,不能忘了農家。
這次看到通化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這個產業,請國內外著名的專家、新聞媒體一塊共商產業發展大計,而且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建立組織,配套政策資金,將有力推動通化葡萄酒產業的大發展。在政府主導的大前提下,有幾個事情需要重視:
第一,重視技術人才保障,要和相關科研院所搞好合作,把公共服務平臺搭建起來,最大限度搞好產業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第二,出臺優惠政策,創造良好的環境來吸引投資者。僅靠本地的力量還是不夠的,要面向國內外大規模的去招商引資,吸引外來投資者發展葡萄酒產業。通化葡萄酒有鮮明的中國元素和民族情懷,如果工作到位完全可以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來此投資興業。我們的近鄰韓國、日本等國家對通化也有一種說不清的情感,而且他們對山葡萄酒也有偏好。要加大吸引外資的力度。當然,一定要有優惠政策,服務和效能也要跟上。第三,政府要加強市場監管。如果產區放松監管,一旦出了問題對產區將會是毀滅性的。我們要像珍惜生命一樣珍惜產區的品牌,維護好產業和市場秩序。要和國際接軌,按照地理標志產品和法定產區制度,盡早地建立一些法規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加強服務和監管,使企業、使產業,使市場能健康、持續的發展。